多虧了現(xiàn)在的游戲以及影視劇,很多人其實早就知道李白是個大劍客這件事。
但這個事兒要是擱在十幾年前,我還是個學(xué)生那會兒,毫不夸張的說:猶如晴天霹靂。
你和我說那個一直寫詩給我們背的是個行俠仗義闖蕩四方的劍客?別開玩笑了。
我還記得當時的教材輔助學(xué)習(xí)材料中,關(guān)于李白的部分旁邊會有個邊欄,里面會寫著一些課外的小知識點(當然,對考試無益),那句“你知道嗎?李白還是一位大劍客”在年少的我看來是那么的空洞,絲毫沒有說服力。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如今握著名為“百度”這件生殺大器的我擁有了尋找知識的能力,所以也借著這個機會給大家講講劍客李白的故事。
窮文富武,要想練出一身好的武藝,家里的支持自然是少不了,畢竟練武總會受傷,要是沒點家當,越練身體越差是肯定的了。
李白的出身一直以來都是個懸而未解的謎,有說是來自西域的富商,有說是“官二代”(其父李客曾任城尉),又有說法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人——總之不管哪一個,練武的前提條件已經(jīng)滿足了。
大多說法都偏向于李白出生于“碎葉城”,也是今吉爾吉斯斯坦附近
年少時的李白,崇尚道家思想,又喜好劍術(shù),這讓他那顆躁動不安的心起了念頭。
公元718年,18歲的李白,游歷川蜀求學(xué)問道,隱居大匡山,往來旁郡。有詩為證,一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創(chuàng)作于此年,那時的世道正是大亂的時候,我們的大劍客就這樣上路了。
在隨后的公元725年,學(xué)成歸來的李白又寫下了“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這幾年的游歷,并沒有讓李白知難而退,相反則是“愈戰(zhàn)愈勇”。一句仗劍去國,怕是沒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舞臺劇中的李白形象
而他手中的佩劍,也就從此在他的詩中扎下了根。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李白的這首《俠客行》在他的上千首詩詞中并不算多顯眼,我還是從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俠客行》中知道這首詩的,但從《全唐詩》收錄的李白的近千篇詩歌中,光“劍”就提到了103次中能看出,李白對于劍術(shù)的喜愛絲毫沒有改變。
《全唐詩》全書凡七百十七卷,收詩四萬二千九百三十一首,
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其中李白被收錄的詩詞足足有上千首之多
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自述:“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間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quán)殯于湖側(cè),便之金陵。數(shù)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
這段自述完整地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李白曾與四川的朋友吳指南同游于楚,吳指南不幸死于洞庭湖。李白穿著喪服,伏尸哀哭欲絕。為保護吳指南的尸體,即使猛虎前來,李白仍堅守不懼。隨后李白將吳指南暫葬于湖側(cè),到金陵游歷。幾年后回來看,吳指南的筋骨還在。于是李白拭淚持刀,懷著誠敬之情,親自洗削尸骨,包裹好背在身上,晝夜不離身。最后借錢將吳指南禮葬于武昌城東。
到自助洗車店,品百態(tài)人生。
GHS還是第一生產(chǎn)力
網(wǎng)絡(luò)炫富的上半場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到來的是賽博哭窮下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