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考古”與“懷舊”
雖然給予了《毛騙》系列相當高的評價,但你要問我會不會給它打出9分以上的分數(shù),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豆瓣評分中三季平均9.2+的成績,自然有相當程度上基于情懷的寬容因素。
而情懷,也正是日益盛行的“考古”與“懷舊”的根源所在。
說到這個,倒是頗為有趣。對于在那里上了四年大學(xué)的我來說,石家莊幾乎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更巧的是,《毛騙》第一、二和終結(jié)季上線的2010、11和15年,在時間上與我的大學(xué)生涯差不多是完全重合的。然而,直到今年的5月13日之前,我甚至從未聽說過這部網(wǎng)劇。
在我眼中,石家莊是座格外適合用火車站作為地標的城市
換句話說,在最應(yīng)該產(chǎn)生重疊的那段時間,我與《毛騙》,實際上是兩條相距甚遠的平行線。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錯過多年之后的這次遲來的相見,為我?guī)淼氖怯纱硕闹T多感慨??吹絼≈心切┧圃嘧R卻叫不出名字的廣場時,我總會回想起大學(xué)時期某個學(xué)期開學(xué)返校時和朋友約好在老火車站廣場見面,然后兩個人在人山人海中背著大包小包繞圈子找人的場景,以及在終于碰面后的相視一笑和隨之而來的互相嘴臭。而那些比比皆是的路邊攤、蒼蠅館、啤酒與燒烤,更是喚起了我關(guān)于畢業(yè)前夕那段日子的回憶;如果說我對大學(xué)還有什么遺憾的話,大概就是因為過度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到了行將分別的時候,才真正認識與融入那個更大的圈子吧。
廣場上的散場戲是《毛騙》系列中的名場面
劇中比比皆是的路邊攤、啤酒燒烤等元素所營造的那種市井氣息,相信讓許多人都倍感親切
這些埋藏在腦海中的記憶,在被逝去的時光加上了有些泛黃的濾鏡之后,總是顯得格外溫暖而柔和。雖然不常想起,但每個想起的時刻,都能勾起嘴角與眉梢的笑意。
在這片屬于“考古”與“懷舊”的浪潮中,我從《毛騙》中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感動。雖然這種感動與這部劇本身幾乎毫不相關(guān),但我想,這也沒什么不好。畢竟,投身于這片浪潮中的人們,在“考古”與“懷舊”中所真正找尋的,與其說是具體的事物,不如說是與那些事物相關(guān)的,對自己彌足珍貴的記憶。以及,由這些記憶所生的情懷。
看過之前,我不是《毛騙》的粉絲,而看過之后,我也依然不是它的粉絲。
但這并不妨礙,我與年齡相仿的導(dǎo)演和演員們產(chǎn)生出某種孤立的共鳴。這種共鳴的名字,叫做“我們曾在同一個時刻,以同一種方式,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而加深了這種共鳴的,則是《毛騙》中刻畫的那群掙扎在社會邊緣的“騙子”們,對于石家莊這座城市給我留下的“掙扎感”印象的映射。
石家莊給我留下的諸多印象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那種“掙扎感”了。而這種掙扎感,在南三條這座集貿(mào)市場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以這種共鳴為引子,我開始能夠感受到氤氳在無數(shù)B站彈幕中的那種歸屬感與認同感。雖然可能素不相識,在《毛騙》中看到的東西也相去甚遠,但我知道,每條彈幕背后的那個獨特的靈魂,都和我一樣,在這部劇集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人們習(xí)慣于成本低廉的自娛自樂,不去理解也不去尋求理解,好像理解與認同帶來的快樂已經(jīng)可以被自嗨完美取代時;當日常生活中,沉默已經(jīng)成為了絕對的主旋律;即使在網(wǎng)上,我們也開始傾向于發(fā)泄而非交流時,似乎魯迅在《小雜感》中所寫的:“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已經(jīng)完美地照進了現(xiàn)實。而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中,這種共鳴,以及由共鳴而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就顯得尤為可貴。
人類終究是社會性的動物,無論身處哪個時代,我們都無法抹滅對于歸屬感與認同感的需求。這樣的需求,在現(xiàn)實中或許難遂人愿。但在網(wǎng)絡(luò)這個虛擬世界中一次次“考古”與“懷舊”中、在那些“爺青回”的彈幕里,都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當我們看到那一條條彈幕,就好像看到了成千上萬的,擁有著相同情懷的人們。于是,這些人們之間,便產(chǎn)生了某種脆弱而微妙的羈絆。
你好,每條彈幕后素不相識的朋友
而這樣的羈絆,也許正是這些“考古”與“懷舊”最大的意義所在。無論是在B站,還是在B站以外的其他地方。
畢竟,就像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那首著名的布道詞中所說的: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自得圓滿;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片隅,
整體的部分。
到自助洗車店,品百態(tài)人生。
GHS還是第一生產(chǎn)力
網(wǎng)絡(luò)炫富的上半場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到來的是賽博哭窮下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