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海誠的上一部電影《天氣之子》上映已有三年,《鈴芽之旅》如約在大熒幕上與我們見面了。
已經(jīng)給誠哥交過兩張電影票的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災難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在《鈴芽》上映后的第一個周末就去貢獻票房了。
盡管《鈴芽》的首周末票房已經(jīng)超過《你的名字》,看完后的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
而且,這種褒貶不一與《天氣之子》那時還不太一樣。
《天氣之子》的爭議主要就集中在結局的處理上,而《鈴芽》的爭議點更加分散,并沒有出現(xiàn)《天氣之子》那時的集火狀況。
在我看來,《鈴芽》有一個潛力很大的故事框架,這個故事框架也正是我喜歡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
然而,也許是受制于電影時長、商業(yè)考量等多種因素,最終這個故事呈現(xiàn)出一種虎頭蛇尾感。不得不說,令我有些遺憾。
考慮到本片已上映一周多,本篇評論將以“大家已經(jīng)看完電影”為前提寫的。因此,其中將會有劇透內容。
《鈴芽》的主線是一個很典型的公路片故事:女主鈴芽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踏上一條橫跨日本、關閉各地廢墟中的“往門”的旅途。
如果這些“往門”敞著,形如大蚯蚓的蚓厄就會從中躥出來。當這條大蚯蚓落回地面時,就會引發(fā)地震。
鈴芽一路旅行,一路結識各地本土的居民。在與他們相處的短暫時光里,她會了解到那些廢墟中蘊含的思念與回憶。
她還會親身參與這些從廢墟所代表的過去中走出來的人們當下的生活。
然后,在關閉了當?shù)氐?ldquo;往門”之后,她又得追著那只引領她踏出旅途第一步的怪貓的腳步,前往下一處地方,與當?shù)厝私Y緣,關上那里的“往門”。
這種結合著當?shù)仫L土民俗、刻畫“土地本身的記憶”的寫法,深得我心。
劇中“往門”、“常世”這類設定,對我這個東方project廚也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
這個故事為什么會留下遺憾呢?接下來,就讓我?guī)Т蠹乙灰环纸狻?/p>
“方法總比困難多?!?/p>
“以理服人”
自由美利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