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法國影評人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法蘭西晚報》上刊登了一則告示,他正在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尋找一位13歲左右的男主角。14歲的讓-皮埃爾·利奧德看到了這則廣告,此前已有過短暫表演經(jīng)歷的他,最終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這部影片的主演。
《四百擊》劇本
讓-皮埃爾·利奧德出演的這部電影,正是特呂弗導(dǎo)演的第一部長片《四百擊》。那時的利奧德不會想到,從這一刻起,他和他飾演的安托萬,即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精神圖騰,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jì)里一次又一次被人提起。
“這部影片獻給安德烈·巴贊”
在《四百擊》的片頭字幕中寫著“這部影片獻給安德烈·巴贊”。巴贊是誰?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安德烈·巴贊,至少應(yīng)該知道他那本最被人熟知的文集《電影是什么?》。
不夸張的說,這位電影理論界少有的奇才,幾乎以一己之力改變了現(xiàn)代電影發(fā)展的方向,而特呂弗正是他的門徒。
安德烈·巴贊
巴贊第一次遇到特呂弗,是在1948年11月一個稀松平常的下午。一個16歲的年輕人滿腹牢騷的來到巴贊的電影俱樂部,原來他也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電影俱樂部,幾天前放映《賓虛》(1925版)時臺下觀眾寥寥無幾,一打聽才知道另一家電影俱樂部也在放映這部電影,兩家放映片目起了沖突。
這個16歲的少年正是特呂弗。原本一次不太友好的拜訪,卻因?qū)﹄娪暗臒岢懒钅挲g相差不小的兩人激發(fā)出了友情。
巴贊很大方的讓特呂弗來到自己的辦公室,兩個人滔滔不絕地聊了好幾個小時,從希區(qū)柯克談到霍華德·霍克斯,臨走時特呂弗還不忘讓巴贊下次去他的小俱樂部里給觀眾們講幾句。
接下來事情的發(fā)展讓特呂弗始料未及。因為經(jīng)營電影俱樂部的名聲,特呂弗的生父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但經(jīng)營上的失敗讓特呂弗負(fù)債累累,父親決定將他送入少管所。這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的,正是安德烈·巴贊。
10歲的特呂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