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并非基于魔獸世界的背景和設定,《DOTA》基于的是《WAR3》的背景和設定。
在《WAR3》對戰(zhàn)中,每個英雄都會有一個隨機的名字。我最喜歡的是死騎中隨機出的“神圣黑暗”,這名字簡直吊炸天好嘛!
《DOTA》中的英雄,都可以視為同一職業(yè)(模型)不同名字的英雄,或者是升格為英雄的小兵、野怪。這相信是很多玩家YY過的,小兵如果也成為英雄會怎樣呢?《DOTA》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
在最初的英雄職業(yè)和名稱中,有濃厚的《WAR3》氣息。例如瘟疫法師以前叫死靈法師,就是不死族召骷髏的那個遠程小兵;司夜刺客曾經叫地穴刺客,就是不死族會放蝗蟲的那個地穴領主。
在play《DOTA》網(wǎng)友撰寫的眾多英雄背景故事中,尤其是早期英雄,不少都參考了《WAR3》的設定。例如司夜刺客是被巫妖王耐奧祖復活的,地獄領主是在燃燒軍團入侵時墮入的黑暗,烏瑟爾曾經訓練過全能騎士。
當然,后期也有極少數(shù)受到《WoW》的影響。就像卡爾的職業(yè)名最初翻譯為“召喚師”,后來有玩家反映,《WoW》里同樣的詞被翻譯為“祈求者”,似乎意思更加準確。有人把這個建議轉達給時任漢化組組長Harreke,最終卡爾的職業(yè)改為了“祈求者”。這可能是唯一受《WoW》影響的職業(yè)名。
但這些原本就不是《WAR3》的正史,后來隨著《DOTA》的發(fā)展,新出的英雄逐漸擺脫了《WAR3》的背景設定,老英雄也進行了一些更新和修正,淡化了《WAR3》色彩。
《DOTA》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游戲類型,成為當下最火的電競項目之一,老舊的《WAR3》引擎則越來越不能滿足《DOTA》的發(fā)展。是死守日漸凋零的《WAR3》,苦等遙遙無期的《War4》,還是去《星際2》繼續(xù)做RPG地圖?歷史告訴了我們答案,《DOTA》在steam上華麗重生為《DOTA2》,舉辦了最成功的Ti系列賽事。
背景從來服務于游戲,而非游戲服務于背景。即使近衛(wèi)變成了天輝,天災變成了夜魘,模型發(fā)生了變化,這很遺憾,但我們不能停滯不前。
我們依然會為瓦王戰(zhàn)死而嘆息,為沃金隕落而落淚,但這里已經是嶄新的《DOTA》世界。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DOTA2專題
更多相關討論請前往:DOTA2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