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續(xù)作早已不再是電影圈的新鮮事物了,能夠站在巨人的肩上,坐擁前作積累起來的口碑和人氣,對于任何一部作品來說都是一筆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就算時隔十余年之后,把當年的經典重新續(xù)拍,仍然是時下電影界制造噱頭和話題的重要手段。
除去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仿作”不談,我們往往也會好奇,有些“正統(tǒng)”的續(xù)作究竟為什么會遲到如此之久?
在這么多年的時過境遷之后,也許主創(chuàng)已經悉數(shù)換人,當年的外景也物是人非,但是作為觀眾和影迷們,我們所關心的是當年的經典,還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至于這些續(xù)作們姍姍來遲的原因,實際狀況無外乎兩種:不想拍或者不能拍。創(chuàng)作者當初或者根本沒有打算要拍續(xù)集,在多年之后機緣巧合才有了新作;或者是早有計劃卻遲遲未能施行,或者是準備欠缺,或者是經濟緊張,續(xù)集的計劃只好一拖再拖。
不管怎么說,事隔多年之后,能夠再次看到曾經為之沉醉的作品,對于影迷來說,都是一件牽扯回憶的大事。更何況,時間才是最奇妙的創(chuàng)作者,在商業(yè)大片當中,我們看著新的技術和特效重現(xiàn)著我們曾經的想象和激情;在文藝小品當中,我們看著歲月不再的主創(chuàng)還在堅持著同樣的夢想。
電影的偉大和感動,大概就在這里了吧。
遲到14年的《侏羅紀世界》
遲到原因:《侏羅紀公園3》失利、原著作者去世
從《侏羅紀公園》到《侏羅紀世界》,該系列在電影概念與人物設計上保持了內核上的一致性
怎么形容《侏羅紀公園》三部曲在世紀末的觀眾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都不為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所熱衷表現(xiàn)的巨大怪物與人的對抗外化了世紀之交人們內心惴惴不安的恐懼。那些殘暴的失去控制的侏羅紀時代巨獸,在銀幕上肆虐成災而最終又被影片主角們成功戰(zhàn)勝,斯皮爾伯格的偉大之處,正在于他始終準確敏銳地切中每一個時代人們心中的隱秘之音。
而作為一個系列的《侏羅紀公園》,雖然誕生在20年前,但是緊湊的劇情和氣氛的營造就算在如今看起來仍然會讓人沉醉其中,從而忽視其技術上的缺陷和不完備。《侏羅紀公園》的前兩部皆出自于斯皮爾伯格之手,第三部則將導筒交給了老搭檔喬·莊斯頓,尤其第三集口碑和票房都不盡如人意。
《侏羅紀公園3》的崩盤,讓斯皮爾伯格和環(huán)球影業(yè)決定暫時擱淺侏羅紀系列,開發(fā)工作主要停留在劇本的打磨上。2008年6月,前三部曲的特效大師斯坦·溫斯頓去世;同年11月,侏羅紀之父邁克爾·克萊頓去世,兩位重要人物的離開,更為侏羅紀系列帶來沉重打擊。《侏羅紀公園》這個金字招牌,被封存在了環(huán)球的片庫當中。